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驻村工作 助力乡村振兴
——闽南师范大学派驻漳浦旧镇后垅村第一书记沈晓杰
一、党员基本情况
沈晓杰,男,1984年8月出生,2007年6月入党,目前所在支部为闽南师范大学办公室党支部,助理研究员、督查科科长。
2012.08--2015.09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政治辅导员
2015.09--2017.11闽南师范大学党办、校办行政科科员、机要秘书(2019.12晋升为助理研究员)
2017.11--2019.01闽南师范大学办公室督查科科员
2019.01—2021.06闽南师范大学办公室督查科副科长
2021.06-至今闽南师范大学办公室督查科科长
2021.07-至今闽南师范大学派驻漳浦县旧镇镇后垅村第一书记
2021.06获得闽南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二、故事内容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福建省从省直单位和中央驻闽单位选派308名优秀党员干部到重点乡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来自闽南师范大学办公室的沈晓杰同志就是其中一员。
作为一名高校驻村党员干部,在漳州市漳浦县旧镇镇后垅村的第一年里,沈晓杰同志始终坚持“静得下心、沉得下去、融得进去”的工作理念,带领村两委班子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福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切实在驻村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解难题,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扎实实效。
用心当好村容村貌改造“当家人“
2021年7月,沈晓杰来到后垅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从高校行政工作者,到乡村振兴的新手;从优越的高校工作环境,到复杂的农村工作条件。陌生的环境,带来了未知的挑战。他坦言:“刚到后垅村,我心里很忐忑,压力巨大,毕竟是省派驻下去的,村民对我的期望值很高,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为村里带来巨大的变化。虽然我也来自农村,但这次是对农村重新的认识。”
带着党赋予的重任和后垅村民的殷切期望,沈晓杰“摸着石头过河”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农村生活。面对陌生工作环境,要想驾驭农村工作一切得从零开始,从村情实际出发,从群众所需、所盼、所想出发。为了做到尽快转换角色,熟悉工作环境,沈晓杰坚持做到真驻、实驻、用心驻。
驻村工作重点在“振兴”。振兴什么?怎么振兴?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沈晓杰的脑海里。而想要弄清这些问题,就就要真真正正住到村里,真真正正走到村民家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来到后垅村,沈晓杰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深入6个自然村,深入调查摸底,开展“全覆盖”走访调研,通过查阅统计资料、干部谈心、群众闲谈、先贤拜访等多种途径,想方设法融入村民当中,摸清乡情、村情、村级党组织建设的薄弱环节,掌握后垅村的经济现状,了解群众所思所盼。
沈晓杰说,驻村干部要用心见真心。他回忆说,当时他初到后垅村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村民对他的信任问题,以为他是年轻人来“镀镀金”,三年后拍拍屁股走人。于是村里给他来一个“下马威”,希望他这个省里派来的干部帮忙解决一个棘手问题:村里有一个省里督办的古村落不协调房子拆除和几十间危房拆迁补助问题。多年未解决,督办时限将至,时间紧任务重。沈晓杰了解到村面临的金融短板,立刻梳理各项惠农政策后,主动对接具有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经验的银行。在多次充分沟通之后,得到了银行的授信支持,两个月后补助到位了,村民也配合地把房子拆了,迅速帮助村里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通过这次工作,沈晓杰取得了村里的信任,打开了工作局面,村民也相信他不是来“侃侃而谈、指点江山”。
在日常驻村中,他始终坚持为群众发声、为群众解困、为群众造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他切实担负起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这场抗疫战争中,组织村“两委”干部采取分片包干的方式,包组联户、责任到人,挨家挨户协助核酸检测预登记。同时,积极多方争取,协调爱心企业人士捐赠了10万个口罩,号召村民踊跃捐款捐物近四万元助力抗击疫情,有效解决防疫物资紧张问题。
后垅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居多,留守儿童的问题亟待解决,村级文化和党建活动也匮乏。沈晓杰充分利用闽南师范大学的教育资源,为后垅村建设了新的办公场所和宣传阵地。先后联系学校组织部、文学院等到后垅村开展党建活动,指导乡村振兴。积极联系校团委和教务处,为后垅村小学捐赠图书、闲置电脑、资助困难学生。积极协调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党委与省农科院亚热所共建,带领专家团队为村民解决技术问题。邀请漳州市第二军休所等单位来后垅村开展文化活动,宣传后垅古村落旅游资源。沈晓杰说,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与他交心。原来大家都叫他沈书记,现在越来越多村民叫他小沈,这样的称呼让他觉得更舒服、更亲切,也是村民越来越信任他的体现。
用情当好乡村党建发展“领路人”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沈晓杰把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从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提升基本服务等方面入手,让党组织活动与群众期盼相对接、与党员需求相统一、与基层实际相结合,避免“剃头挑子一头热”。积极利用村换届契机,优化村级班子结构,解决村两委成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问题,增强了村两委的战斗力。
根据后垅村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与支委共同研究制定三结合、四变、五要“345”工作模式。“三结合”即开展学习活动与提升服务素质相结合,开展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创收相结合,开展“延时服务”家庭办公与群众错时办事相结合。“四变”即“变村民跑为干部跑,变等办事为主动办,变拖着办为催着办,变随意办为规范办”。“五要”即“村事村民要知道,村事村民要参与,村事村民要做主,村事村民要监督,村事村民要满意”。这种工作模式有效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性,在他的带领下,2021年,后垅村也获得了五星级党组织。
用力当好村民致富增收“带头人”
驻村以来,沈晓杰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原则探索发展路子,根据村集体产业特色,与村“两委”多次座谈,认真走访种植大户、基层群众,积极调研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提出“一点两线”产业发展思路。一点,就是以古村落旅游,两线,即以村乌石荔枝和大棚蔬菜种植为发力点。
沈晓杰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实实在在帮助村民解决问题。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约120万,建设分布式太阳能光伏项目,预计将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约13万元。不少村民也纷纷效仿,利用闲置屋顶建设光伏项目,自家用电之余还可以把剩余的电卖给电网增加收入。村民说:“每天在手机就可以看到光伏发电的收入,原来阳光也是钱呀”。
后垅村支书林万历说:“小沈平常也‘到处跑’,我就是到饭点打电话问他吃饭了没,要不要回来吃。他经常闲不住要到市里、县里各部门去跑,跑项目跑资金。看到路太暗,今年帮忙争取了资金建设了路灯项目、建设了高标准农田。接下来,我们的圾分类亭、水利项目、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工程和林氏家风家训馆已经陆续开工,今年后垅村将发生很大的改变”。
如今,驻村近一年的时间,村民纷纷说,后垅村旧貌换新颜。换的不仅是经济面貌,更是村民的精神面貌。在沈晓杰同志的带领下,后垅村农民群众精神生活不断得到丰富,文化引领强村富民作用也开始初见成效。